找到相关内容1307篇,用时112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中国佛教的顿悟学说

    智慧神通而不生烦恼,证得“生法忍” ;第十法云地,因得到“大法智”而最后成佛。可见,印度佛教十分重视修行的次第,对于修(践履)悟(见解)都有详细的级别规定,构筑了一套严密的修行程序。印度佛教的十地...”学说把成佛的觉悟从理论上分成了二个阶段,第一阶段是“顿悟”,第二阶段是“真悟”,“顿悟”和“真悟”似乎只有程度差别而本质差别。小顿悟学说印度的十地说比较起来,开始注重修行中的证果,强调了七地“...

    刘立夫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5592578946.html
  • 世亲菩萨对《无量寿经》诠释:《无量寿经优婆提舍》(1)

    寿经优婆提舍》内容的大半以上,在解说极乐净土的“三种二十九句功德庄严”,其内容著菩萨《摄大乘论》所说诸佛受用土的“十八圆净”类似。如望月信亨的《净土教起源及其开展》第二十一章,即对二者作了详记的比对,认为“...口业赞叹,并作愿欲见阿弥陀佛。即在当时,阿弥陀佛放大光明,阿难及与会大众,都睹见极乐世界依正庄严,释尊先前所说的完全相同,有差异。《大宝积经.无量寿如来会》说:   尔时,世尊告阿难言:“此是无量...

    温金柯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5241879285.html
  • “安于死而无愧”——朱熹生死智慧探微

    “散”而已,并什么可怪神秘之处。“气聚”为人之“生”,“气散”则人死,民间百姓普遍神秘化的“魂魄”,不过是人死时,一股气从人体升天而成为“魂”,另一股气下降于地而成为“魄”而已。所以,人们既然有“...客感尔。客感客形感无形,炫尽性者一之。”“聚亦吾体,散亦吾体,知死之不亡者,可言性矣。”(《正蒙·太和》)这些可以说都是朱子在建构其生死智慧时所借鉴的思想资源。   朱子在宇宙论上坚执“理本论...

    郑晓江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6312579486.html
  • 如何修持心经

    味、触、法,所以我的眼根看不到,我的耳根听不到,我的鼻根闻不到。不是这一切现前都是,而是连一丝一毫的执著都没有,因而一切现象也就没有“有”的问题了。但一般人思惟到这里,...佛教道教及民间信仰的相互交涉过程,出现了一些不属于佛教内层的注释。例如我们常看见“一贯道”所注解的《金刚经》、《心经》之类的书,在市面流通。这种书籍,由于作者本身并非真正了解...

    洪启嵩

    心经|般若|智慧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05/22281379541.html
  • 如何修持心经

    、法,所以我的眼根看不到,我的耳根听不到,我的鼻根闻不到。不是这一切现前都是,而是连一丝一毫的执著都没有,因而一切现象也就没有“有”的问题了。但一般人思惟到这里,可能会心生恐惧,这是很微细的我执...的误解,是有原因的。在中国佛教经典注释书籍中,因为佛教道教及民间信仰的相互交涉过程,出现了一些不属于佛教内层的注释。例如我们常看见“一贯道”所注解的《金刚经》、《心经》之类的书,在市面流通。这种书籍...

    洪启嵩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22230779827.html
  • “详考其理,各擅宗涂”——玄奘西行求法的原委

    非真理之间迷糊摆荡,而不得不倾全力以辨明之,且进而辩护之。   然则玄奘作为一位正法的研求者宏传者,是否有可能如佛陀及诸离欲圣者一般,体证得“诤三昧”,在“见欲系着”“迷糊摆荡”之间求取中道...的根本论——《瑜伽师地论》,在西元五世纪上半,已部分传来中国,但对中国佛教并多大影响。至西元六世纪上半,陆续有人译出著、世亲有关的论典。此中世亲的《十地经论》,以菩提流支(Bodhiruci)...

    昭慧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22235579872.html
  • 《五部遗教》等宁玛派典籍禅宗

    自心如此生时,理不违.第二随缘行,众生无我,一切随缘业所转,苦乐皆从缘生.对人天福报等一切,得失喜怨.是故,法相应即随缘行.第三所求行,世人常修乐,绝有修苦者,但修乐反成苦.若有身皆亦有苦,...摄受者,虽行烦恼法亦过失.铁之噶若虽小能沉人水中,若作成器具,虽大亦能浮在水面.具足悲悯并慈心坚固故,心善者无罪业.".此处缺"理人",而所讲"行人"达摩原文相比,内容基本完整,大意相同,但文句出人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22240979888.html
  • 灵光曙光——从明代宗教意识看中国近代文明的发端

    圣主;窜梁鸿于海曲,岂乏明时?”于是,“谋事在人,成事在天”的想法产生了。尽管他们对于“不问苍生问鬼神”表达了深切的反感厌恶,也仍然不得不相信在庙堂之高江湖之远间的转换,是由冥冥之中的天意在操控...神圣感逐渐消隐,黑暗腐朽的一面凸现出来。佛教方面,明代僧人湛然圆澄著《慨古录》对当时僧风的腐败和僧人队伍的庞杂性感慨万端:“或为打劫事露而为僧者,或为牢狱逃脱而为僧者;或为妻子斗气而为僧者,或为负债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7092480767.html
  • 佛教早期在华传教主体之研究

    多么重要的意义。”   三、传教主体的动机研究   不同文化间的传播,在需要、兴趣目的的引发下,人们选择一定的活动,相应地忽视其他活动,于是形成了有意识无意识、自觉不自觉、以及有目的目的传播...  佛教早期在华传教主体之研究  --从传播学的视角看佛教早期在华的成功传播  张晓华   本文从传播学角度对佛教早期在华传教主体进行研究。传教主体采用个人传播方式,其灵活性隐蔽性有利佛教在古代...

    张晓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7095880819.html
  • 赵州公案语言的模棱性研究

    ”为例   第二节 问答的轮次组织分析   第三节 问答中的主位推移述位对应   第四节 语篇功能中的修辞效应   第伍章 赵州公案语言的历时考察   第一节 狗子佛性公案之疑   第二节 由赵州字公案到宋代的公案禅   第三节 历时诠释之歧义模棱效应:重要公案主题的循环传释   第四节 赵州公案语言的问答思辨历程   第五节 巴赫汀的对话理论赵州公案的历史文化循环...

    欧阳宜璋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7121580937.html